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,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——陈习娘,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望着、坚持着、传承着千年哈尼古歌。
又到栽秧时节,在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,云海翻腾,吞吐着层层梯田;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委会洛么村梯田里,哈尼古歌《栽秧山歌》的欢快曲调余音袅袅。
这个由十几户人家聚成的小村落,就是陈习娘的家乡。“让哈尼古歌在梯田上代代传唱;让梯田上的‘交响乐’走出小村落,走向全世界。”这是他一生的夙愿。
(资料图)
然而哈尼古歌没有文字记载,口口相传,要想学习并不容易。说起学艺的经历,陈习娘感慨万千。
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习娘
我是家中长子,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梯田里劳作,早出晚归,在劳作中开始学唱哈尼古歌。哈尼古歌里包含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,想起啥就唱啥,源于自然与生活。17岁那年,我选择到元阳县倮里自然村“张处和”拜师,正式学习哈尼族多声部民歌,8年学成出师。年轻时就熟练掌握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吹、拉、弹、唱的各种技巧。
2008年,陈习娘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。现在到处去教唱哈尼古歌,如果有人用心想学的我就愿意认真的去教。
“云海在梯田里升腾,上下飘忽,犹如悠扬婉转的歌声,让人为之陶醉。春夏秋冬,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美丽,梯田给了哈尼人创作歌曲的无限灵感。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大多由8个声部组合,演唱素材源于生活,曲调悠扬婉转,多声部谐和,浑然天成。2006年5月20日,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习娘
哈尼古歌与梯田劳作息息相关。“每年插秧节的时候,如果人少,秧苗也少,如果人多,秧苗也会剩,一个唱一个音,越唱越多,我们会用高亢的调子来唱;要是人多,我们就把悠扬婉转的各种曲调和内容糅合在一起,变成多声部。
在陈习娘等传承人的努力下,从村子到城镇、从云南到海南、从国内到海外,哈尼古歌越唱越远,梯田上的“交响乐”有了更大的舞台。
然而,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,哈尼多声部民歌面临着被时代同化,无人传承的严峻挑战。传承本族民粹,守住祖宗的东西,是他用一生践行且坚守的事情。
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习娘
“哈尼族多声部民歌”如果没有人来传承,这项民族文化遗产就要失传了。我在想,只要有人感兴趣,我就真心实意地教,希望这项传统技艺代代传承。
(右一为陈夏玲)
在陈习娘的影响下,他的孩子陈夏玲、陈尚发姐弟俩都在红河县文化馆从事非遗传承的工作,加入了传承的队伍,给陈习娘心灵上带来了一丝慰藉。
陈习娘和儿子陈尚发(左一)
红河县文化馆 陈尚发
我和父亲会一起跳、唱、拉二胡、弹三弦,偶尔还去山上进行即兴对唱。父亲的教学与传授知识,记在心里也不行而且还得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,在歌声中感受生活、讲述生活。
如今,陈习娘的老宅成了村里的文化传习馆。平时,他经常在这里和学生们交流唱法,用自己制作的二胡演奏哈尼古歌。
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习娘
哈尼族的古规古理需要注入新鲜血液。我希望的最好状态是,学生和当地村民都能成为传承者,这样哈尼古歌才能传承好、发展好,能学到心里才不会失传的。
音乐不会老,沉淀一千多年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栽秧山歌,在今天依然还是那么悠扬、动听。让我们向陈习娘和他一样的哈尼族文化传承人致敬,是他们用歌声记录了历史,用祖先赋予的智慧、用生命的激情、用辛勤的汗水,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记。
“哈尼族多声部民歌”先后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“山花奖”评选活动中荣获“山花奖”及“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”活动银奖,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