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碌的人群中,已退休两年的国网潜江市供电公司后湖供电所运维班原班长陈吕权,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看得格外专注。
“这里得再固定牢些。”陈吕权伸出布满老茧的手,轻轻敲了敲栖鸟架的连接处,声音温和而坚定:“去年有只白琵鹭在这搭窝,风一大就晃,我前后加固了三次,就怕惊着它孵蛋。”
(资料图)
正在拧螺丝的年轻电工陈紫康抬头笑道:“陈师傅您放心,这次用的是防腐木,还加了防滑卡扣,保准结实。您退休了还惦记着这些细节,我们哪敢马虎。”
11月19日,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迎来大量越冬候鸟。新华社发(杨军 摄)
那本泛黄的笔记本,是陈吕权参与守护返湾湖候鸟的“十年日记”。翻开纸页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:“2015年10月,35千伏中沟线12号杆塔发现喜鹊窝,拆除后加装首组驱鸟刺”“2018年11月,灰鹤首次栖息湿地西侧,协调加装5组栖鸟架”“2021年,智能声波驱鸟器调试成功,斑嘴鸭不再靠近导线”……每一行字迹旁,都画着简笔的小鸟或杆塔,这是他巡线时留下的印记。
“以前没经验,见鸟窝就拆,结果它们又搭回来,还容易碰线。”陈吕权边走边说,脚下芦苇沙沙作响,“后来在18号杆塔下救过一只受伤的白鹭,从那以后我就明白,护线也得护鸟。它们有地方住,线路才更安全。”
头顶传来无人机的嗡鸣。年轻电工李建新正操控设备,屏幕上清晰显示数公里外的输电线路。“陈师傅您看,25号杆塔驱鸟刺完好,30号杆塔附近的枯枝已清理完毕,不影响候鸟歇脚。”
陈吕权凑近屏幕,手指轻点:“前面杨树林是豆雁迁徙的歇脚点,再确认下树枝距离。还有湖边那几个鸟窝,天冷了,得再加层干草。”
“早安排好了。”陈紫康从包里掏出一捆干芦苇,“我们昨天补了草,还装了红外摄像头,既监测候鸟,也防小动物靠近线路。”
走到12号杆塔下,陈吕权伸手摸了摸那组早已生锈的驱鸟刺——这是他当年亲手装上的第一组防护装置。“你看,这间距刚好15厘米,既不伤鸟,又能防鸟儿筑巢。”他转身对年轻电工们说,“别小看这些装置,作用大着呢。去年这条线没因鸟害停过一次电,游客还能看见白鹭在塔边飞,多好。”
11月19日,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迎来大量越冬候鸟。新华社发(杨军 摄)
夕阳西下,新装的栖鸟架上落了几只麻雀,叽叽喳喳打量着新家。陈吕权坐在湖边,看着大伙儿收拾工具,思绪飘回退休前最后一次巡线:“那天也是这样的傍晚,灰鹤从头顶飞过,排成‘人’字。那时我就想,就算退休了,也得常回来看它们。”
如今,陈吕权的“约定”已被更多人接续。国网潜江市供电公司不仅延续“候鸟季专项守护”机制,还联合湿地公园、科协打造“护线爱鸟实践教育基地”,吸引学生和志愿者参与栖鸟架组装、候鸟监测。
暮色渐沉,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泛着微光,与湿地鸟鸣、远处炊烟交织成一幅水墨画卷。






